劇組服務
service

【小北街】

  嶺南風格特色街道,集聚影視拍攝所需多元素,東西南北各個角度展現不同街道風貌,適合各種題材影視作品取景,2米見寬、100米見長的石板街道兩邊商鋪、餐館、茶樓林立,繁榮昌盛。已有《建軍大業》、《樓外樓》、《遠大前程》、《超級小郎中》、《遵命姑奶奶》等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



【四馬路】

        四馬路,老上海公共租界里一條著名的街道,現作福州路,因位于大馬路(今上海南京東路)以南的第四條路而得名;又因原圣三一教堂建在該路上(后遷至漢口路與江西路之間),被稱為“布道街”。1865年,工部局正式定名為“福州路”。1843年冬,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W.H.Medhurst)與該路相近的麥家圈(今山東中路)創辦中國第一家機器印刷廠墨海書館,以后上海近百家出版機構以及文化用品商店均集中在這條路的南路到福建路約200米的路段上。四馬路是海派文化的發源地、集聚地,街道兩邊云集了《申報》、《晶報》、《神州日報》《中央日報》《文匯報》等等大大小小著名報社300余家,同時還聚集了黎明書局、光明書局、獨立出版社、中央書店、上海書店等數百家出版社和書店。四馬路還是滬上聽京戲的傳承之地,梅蘭芳、李萬春、姜妙春等名角都在此獻過藝。

      四馬路更名為福州路還有一段故事:上海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個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當初乘船來中國時,曾在福州碼頭邂逅一位風情萬種的中國女子,從此日夜神魂顛倒,想方設法終于抱得美人歸,納作偏房,把遠在英倫三島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凈。到上海后,工部局董事會在討論商議為延伸后的布道街取路名時,他便提議以其妾之出生地福州作為路名,那幫英國殖民者在探得了馬太提這段風流艷事后,在董事會一班“昏君”驚艷羨色的唏噓聲中居然全票通過了他的提議,布道街從此更名為福州路。



【石庫門】

        西方文化與傳統漢族文化相結合十分具有上海特色的民宅建筑,該建筑由其"門"而得名,逐漸成為上海傳統弄堂住宅的代名詞和標志之一,其門楣部分很是精彩,常模仿江南傳統建筑中的儀門做成中國傳統磚雕青瓦壓頂門頭式樣,后期受西方建筑影響也常用三角形、半圓形、弧形成長方形的花飾,類似西方建筑門、窗上部的山花楣飾。石庫門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這里人才輩出,海派繪畫的領軍人物吳昌碩在石庫門生活了14年,王一亭、陳師曾、張大千、潘天壽、劉海粟等許多名人都曾到石庫門接受他的指點,毛澤東,瞿秋白、何香凝、魯迅等眾多名人也都曾在石庫門生活,中共一大也是在石庫門內召開。



【教堂建筑群】

       采集各堂精華,融合影視多元素打造的一個多功能教堂建筑群。地坪木地板,中間一條通道鋪滿花磁磚,門窗都是哥特尖拱式,華美的水晶吊燈搖曳著斑駁碎影,富麗的玫瑰花窗反射出五彩光芒,數不清的鏤空花雕厚重又莊嚴,墻面鑲神像圖案……整體建筑壯麗輝煌,氣勢磅礴,是影視婚慶的首選,《遠大前程》、《樓外樓》等劇組都在拍攝豪華氣派的教堂婚禮。


【轉角樓】

       轉角樓,其原型是上海武康大樓,由匈牙利建筑設計師——拉斯洛·鄔達克設計,1942年前武康大樓從未住過中國人,抗戰勝利后,孔祥熙的二女兒孔令偉,在1945年大手筆買下武康大樓,自孔二小姐買下武康大樓后,入住武康大樓的中國人逐漸增加,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秦怡、趙丹、吳茵、王人美、鄭君里、上官云珠、孫道臨王文娟夫婦等都先后在此居住過,武康大樓也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名人窩”。



【汪精衛公館】

       原址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是汪精衛1940年-1944年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時所居住的別墅。這是一棟歐式的花園別墅,外以淡黃色的墻面為主,一層和二層的南面均為內部走廊。這棟別墅歷久彌新,經歷了長達70多年的歷史洗禮,建于1926年,其周圍的圍欄由并列的長拱形圖案組成,特別是內走廊用黑白馬賽克鋪地,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這里是由維特.賽克居住。1939年1月,汪精衛公開叛國。5月,汪精衛抵達上海,這段時期,汪與其妻陳璧君寓居這幢花園洋房內。

       這棟老房子屬于磚混結構,屋高3層,平屋頂,造型簡潔,具有現代建筑氣息。外墻立面為淡黃色涂料拉毛墻面。南立面底層和二層均為內走廊,三層為敞廊,其周圍的圍欄由并列的長拱形圖案組成。內走廊的外陽臺是寬大的木窗,窗框的平拱造型是西式建筑中常見的,局部窗戶出現有突出窗框。部分突出體塊頂部作為上面一層樓層的陽臺,陽臺護欄矮墻上有連續長條形漏孔,屬直欞式護欄桿。



【上海老外灘“萬國建筑群”】

        上海灘是世界了解中國,中國接觸世界的十里洋場;是百年上海的發展之歷史縮影,也是上海作為中國歷史上資本主義發展與外來資本金融業在中國的最早的歷史凝固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焦點,是亞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也是中日對抗的阜頭。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民間百姓、碼頭黑幫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所以上海灘故事有寫不完的劇,拍不完的戲,民國城上海灘影視拍攝基地自然也就永不落幕。民國城上海灘自16年十月影視功能開啟以來,戲份不斷,相繼有《建軍大業》、《遠大前程》、《樓外樓》、《超級小郎中》等劇組入城續說民國故事。上海灘東臨黃浦江(小梅港),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精選的8幢風格各異的大樓,氣勢恢宏。


  •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又名中央銀行大樓)

       華俄道勝銀行是創建于清朝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合資股東為中、俄、法三國。大樓由德商培高洋行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施工。樓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對稱,大門兩邊各有一對券窗,具有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特色。二、三層正面使用六根愛奧尼克柱,柱頂均飾有歐洲神話人物頭像雕塑。大門兩側柱頂原有一對精美的人物雕像(現已毀),底層的中央大廳貫通三層屋頂,并以彩繪玻璃天棚覆蓋。廳內有對稱布置通往二樓的白色大理石扶梯。二樓內壁也有精美的人物浮雕。外墻的底部用花崗石筑成,顯得堅固無比。大樓雖僅三層,卻是國內最早安裝電梯的房屋。  

       1926年,道勝銀行因股票交易失敗,被孫中山先生親自創立的中央銀行收購,并作為行址。1994年4月4日,這幢大樓成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 交通銀行大樓  

      交通銀行大樓始于1880年一幢四層樓德國文藝復興式建筑。1937年,銀行重建大樓并開始設計,不久因抗戰一直拖到1946年才正式開工,1948年10月竣工,該樓是解放前外灘建造的最后一幢大樓。  

     重建的交通銀行大樓由鴻達洋行設計,陶馥記營造廠施工。大樓高六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立面為對稱造形,底層和大門門框采用黑色大理石貼面,中間頂部又有二層,共八層,裝飾為藝術派風格,設有庫房、空調等當時最先進的設備,大樓現由上海市總工會使用。


  • 海關大樓

       外灘13號海關大樓,號稱亞洲“第一大鐘”,其優雅而洪亮的鐘聲曾經是方圓幾公里居民的獨特享受。由英國建筑師設計、浦東川沙匠人楊斯盛主持建造的三層磚木結構的英國哥特式洋樓。大樓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觀為希臘式新古典主義風格,內飾講究,工藝精湛。對于這座海關大樓來說,最著名的恐怕要算它那高聳的鐘樓和大鐘了。鐘樓之高,當時可以俯瞰整個外灘及上海中心市區,每次完成撞鐘都要四人操作并且需要花一小時才能完成。機器房的樓上有一個大鳴鐘、四個小鳴鐘,每十五分鐘,四口小鐘就響起叮當之聲,每一小時,一百三十五公斤重的大銅錘便敲擊十幾噸重的大鳴鐘,發出雄壯渾厚的鐘聲,可持續十秒之久,幾公里外都能聽到。大鐘仿英國倫敦國會大廈的款式制造,在英國制成后海運到上海組裝,當時整整花了二千多兩白銀,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大鐘。


  • 匯豐大樓

        外灘12號匯豐銀行大樓,號稱“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筑”,是外灘占地最廣,門面最寬,體形最大的建筑,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筑,僅次于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的最高杰作。

      大樓是幢仿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大樓主體高五層,中央部分高七層,另有地下室一層半,大樓主體為鋼框架結構,磚塊填充,外貼花崗巖石材,平面接近正方形;大樓門前是重要象征物的銅獅,正門處,裝有3扇銅鑄轉門,兩側是玻璃門。進入大門,是八角形門廳,上面是穹頂,從地坪到頂部,約20米高,分上下兩層,下層有8根大理石柱,柱子為整根大理石筑成,在當時為亞洲獨例;大樓內部裝修品質十分高雅,技藝精良,且設有暖氣和冷風置,大廳的墻沿及暗角有暖氣設備與冷排風系統;八角形門廳上面的穹頂有大型精美玻璃鑲嵌畫,內容取自古希臘神話,由當年意大利工匠繪制壁畫,氣勢宏大、構圖巧妙、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由八角廳入內是1500平方米的營業大廳,有2排用大理石圓柱作支撐。大廳中央是柚木地板,四周皆是大理石地坪,柜臺內外的分界線及四壁也以大理石砌成,大廳的屋頂為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塊玻璃鑲拼,十分牢固。

       大樓的設計者是著名的英資建筑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英國德羅公司建造,大樓在奠基時還請了中國的風水先生選擇黃道吉日,破土時還在地下埋了許多中外各國的金幣,當時的造價為1000萬元銀元,占當時外灘所有建筑造價總和的一半以上,匯豐銀行所處的位置也恰好是外灘黃浦江弧形岸線的底端,歐洲人曾把這條弧形曲線看作是一個聚寶盆,匯豐銀行當年的董事們則相信,滔滔不絕的江水帶來的財富將會不斷地積淀在這個盆底。


  •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外灘7號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再早期也叫“旗昌洋行”。大樓僅有4層(假5層)的大樓,1906-1907年建造,磚石結構,但是建筑立面嚴守歐洲文藝復興建筑的原則,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三段式處理手法也十分明顯,窗框上有橢圓形式三角形窗楣,窗的兩側設置大小不同的巴洛克立柱,頂部兩端黑色的穹窿,十分引人注目,尤其與立面的白墻形成強烈的反差,給人嚴肅莊重的感覺。


  • 有利大樓

       有利大樓建于1922年,由公和洋行設計,裕昌泰營造廠承建,是上海最早采用框架結構。大樓設計采用新文藝復興時期特征,以正門為軸線,兩側建筑對稱,外墻裝飾吸收了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大樓高六層,轉角處有一小塔樓,使用變形的古典柱式,整個建筑布有豐富的雕刻裝飾圖案。  1937年抗戰,華商保險業紛紛內遷重慶,有利銀行購得了大樓的產權,由此該大樓被稱為“有利大樓”。  

       解放后,大樓分別由上海民用建筑設計院、上海地質礦產局使用?,F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的辦公樓。


  • 上??倳?/span>

       外灘2號上??倳址Q皇家總會,原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創設于1861年,1910年1月啟用。建筑是文藝復興式風格,整體感覺均勻、對稱。建筑立面為三段式處理,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細部雕刻細膩優美;整幢建筑以正門為縱軸線,左右對稱,均勻而穩重;大樓的第三層與第四層之間,有六根愛奧尼克立柱,愛奧尼克立柱特點是柱身修長,柱身有條帶狀,柱頭上有卷起的旋渦狀,是“女性美”的象征,還有其他的兩種柱子風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壯,柱頂是突出的圓形,上方有方形的石頭蓋頂,是“男性美”的象征,以及科林斯柱,柱頂有一束樹葉和花蔓組成,似花籃狀,雕刻華美,是“富豪”的象征;擁有當時遠東第一長酒吧臺--長達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室內裝潢由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師設下田菊太郎設計,參照日本帝國主義王宮的風格設計,裝飾華麗。


  • 外灘信號臺  

       外灘信號臺,又名外灘天文臺。地面二層為長方形平頂房屋,作辦公接待等用,其上為一高36.8米的圓柱形建筑物,柱頂安置有風向風速儀和懸掛風旗風球的桅桿。外墻紅、灰兩色相間,屋頂及圓柱頂部均有鐵欄。外灘信號臺雄偉挺拔,曲線簡潔流暢,屬阿托奴婆式風格,是洛可可風格的簡約化。  

      1907年以來,該臺每天向黃浦江上行駛的船只提供氣象報告五次,如遇天氣突變,則在臺頂桅桿掛上旗或球,以示警報。







X


微信掃一掃

97色色视频_日韩午夜_国产一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_在线观看国产